寻根索源|佛科院学子走进桑基鱼塘,探秘九江文化遗产

2024-1-7 05:47| 发布者: 浪漫无边际缺| 查看: 238| 评论: 0

为深入了解南海九江特色农业文化,带动广大青年关注农业生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魁星白泽队”于7月26日前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九江镇新龙新涌与下西进行调研,立足于当地特色产业,研究产业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抓住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乡村特色经济的机遇,为地方特色农产业与乡村振兴紧密联系提供可行性路径,总结当地振兴之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生力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基塘产业内有乾

基塘水产养殖是一门讲究活。调研团队前往南海九江新龙新涌的基塘,接待者是九江镇振如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关先生。关先生是基塘发展与变迁的亲历者,也是九江镇鱼花技艺传承人之一,他从事水产养殖超过五十余年,拥有历史沉淀下来的养殖经验,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中国人辛勤劳动的传统美德在关先生身上体现得无微不至。
数百年来,九江坐拥其河网密布、水清鱼肥的自然优势,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从装捞鱼花,培育鱼苗,九江镇充分利用其依傍西江的独特地理区位,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水产业发展轨迹。关先生告诉我们,他主要养殖黄骨鱼与黑鱼,每年的3至5月份是最忙碌的。首先从湖南与山东等地引进鱼种,在平时的养殖过程中,早晚的定时喂鱼、巡视鱼塘、测水温、调节水质、定期注射激素促进生长都是必不可少,同时鱼的选种也遵循的一套严格的流程,母鱼会被挑选出来重点培育。在酷暑的季节,鱼塘容易出现浮游生物,会导致水体缺氧及导致鱼种生病,增加了养殖的困难。“定期巡塘、适当使用农药抑制浮游生物生长是最有效的措施”,关先生在采访中说到。



图为调研人员与关先生沟通交流。通讯员 陈思媛
一代传一代,基塘产业一脉相传。关先生告诉我们,自己的三个儿子都传承了自己的水产养殖工作,时代在变迁的同时水产养殖的发展也一同在变化,体现在养殖的方式、技艺、规模、流程、成本投入、经济效益。九江镇作为全国特色农田保护区的一个缩影,鱼塘的发展与农民的传承密切联系。近年来,国家重视推动乡村农业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了全新的脚步。“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水产养殖的扶持政策愈发完善,养殖技术同时也在进步”,关先生说。
鱼花养殖技艺高,生产效益高更高。关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数鱼花与抛花技艺,在塑胶封闭式的大棚内,数十个鱼池内都在育种,通过使用竹竿分隔鱼种,使用胶盘将幼苗五个一组的准确筛选,同时要将筛选的次数大声的报出来。“这种喊数方式更加容易记清楚筛选数量,也不至于这么枯燥”,关先生开心地说。



图为关先生展示数鱼花技艺。通讯员 陈思媛 摄 图为关先生展示数鱼花技艺。通讯员 陈思媛 摄
“消失中的技艺”:九江特色鱼筛

调研团队来到鱼筛加工场,这里的一砖一瓦历久弥新,散发着浓厚的竹子气息。九江鱼筛其全身布满“孔眼”,作为传统的手工艺产品,是水产养殖活动中重要的生产工具。接待调研团队的是鱼筛传承人华哥,他在采访中说道,工作人员分工明确,手艺各具特色。编织一个鱼筛需要8道工序,开竹、刨竹、扎圈、拉竹、织筛、上筛、合筛,最后盖章,整个流程下来大约需要3个小时。



图为工人在制作鱼筛。通讯员 林健红 摄
九江鱼筛经过时间的沉淀,从以前多数的工场变为仅存的一家,华哥的脸上写照着鱼筛的发展。一个鱼筛成品的价格在80到100元,成品会发往全国各地,订单数量一直保持稳定。“我会一直坚持,一脉脉的传承,鱼筛的历史价值与产物价值同样重要”,华哥说。





图为调研人员与华哥热烈交流。通讯员 陈思媛 摄


在九江人眼中,桑基鱼塘与九江鱼筛是当地的亮丽名片,每当人们提起这两个名词时,自豪感油然而生。放眼当下,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全力号召,抓住时代发展机遇,保持乡村文化的新鲜感与传染力,突出关注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每个人都义不容辞,乡村振兴的探索仍在前行。


【通讯员】林健红 李宜霖 陈思媛
【作者】 林健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索源设计任景明:设计师是业主的“造梦者”

下一篇:solarbio 生化试剂、实验耗材、自产分子生物学 一级代理-上海郑核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2022005879号-1 )

GMT+8, 2024-5-19 14:26 , Processed in 0.226854 second(s), 4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