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我学习《易经》的那篇“心理学研究报告”

2023-8-2 21:48| 发布者: Creseda| 查看: 314| 评论: 0

自我球——属于中国的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的载体是人,而最能体现人本质的就是人格。为了便于分析各流派对“自我”的阐述,我把“人格”和“树”做了如下类比:

(一)精神分析

1·弗洛伊德阐述了一棵树。

本我是树根,自我是树干,超我是枝叶。

树根是一棵树生长所要营养物质的最主要的来源体(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个体长大的本质就是本我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营养物质(类比弗洛伊德理论中能激起个体愉快的因素)在哪,根须就尽可能的长到哪。尽管看不到,但根是整棵树与外界交互作用最频繁的部分;树干连接着树根和枝叶,看上去和长大与美观没有多大联系,但它是树根和枝叶交互作用的唯一通道(类比弗洛伊德理论中自我协调内部对本我的需求和外界对超我的要求);枝叶是树最顶端的部分,树好不好看,看枝叶就知道了。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在内隐的情绪和外显的行为中,以追求自身需求的满足的形式表达。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以对内和对外的破坏形式进行宣泄。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在内隐的情绪和外显的行为中,以自身的适应性选择的形式表达。当不合理选择时,不适应情绪和不适应行为显现。

超我是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在内隐的情绪和外显的行为中,以循规蹈矩的形式表达。当没有循规蹈矩时,会以自责的形式来表达自身良心的存在。

2·荣格阐述了树的不同种类

荣格把树分为喜阴(内向)和喜阳(外向);结合枝叶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不同和树根根据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不同,所显现出各自不同的适应方式(心理活动),将树分成不同的种类(八类人格类型)和种群(集体潜意识的载体——民族)。

荣格根据心理能量的指向将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将心理活动划分为四种机能类型:感觉(感觉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直觉(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向何处去)。

荣格结合内外向和四种机能类型,把人格分为八种类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

荣格认为八种人格类型,而非八种人的类型,不同人格在不同个体只存在表达程度的不一样,而非独立被某个独立的个体拥有。

荣格把意识分成了四类:个体拥有的个体意识和个体潜意识;集体拥有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3·拉康阐述了种子到树的过程

拉康阐述了种子到树的一般性长大过程,分为破土前的无树形阶段(现实界),破土到长出树形阶段(想象界),成树阶段(象征界)。

拉康把人的需求,请求,欲求分别放入了人类发展的三个领域:需求所对应的现实界、请求所对应的想象界和欲求所对应的象征界。三“求”又分别主导了个体在相应领域的机能反应。

现实界是一个原初统一体存在的地方(一个心理的地方而非一个物理的地方),因此,不存在任何的缺席、丧失、或者缺乏;现实界圆满具足,其中的任何需求都能够得以满足,并且由于不存在任何的缺席、丧失、或者缺乏,所以现实界中不存在语言。

想象界是一个心理空间、一个心理阶段,个体在这里将它的关于自我的概念投射到他所看见的镜象上。镜象阶段加强了自我/它者的二分,而在此之前个体还仅仅知道“它者”而不知道“自己”。

象征界的特征是欲求这一概念,并等同于成年期,或者用拉康的话说,象征界是语言结构本身,我们必须进入这一结构才能成为言说的主体,才能说“我”并让“我”指称某种看似稳定的东西。

(二)其他学派

1·行为主义阐述了树为什么会不同,树种的进化演变。

我对行为主义的理解: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适应性的行为得以保存和不适应性的行为遭到弃用;同一民族在不同的环境因素的刺激下,形成了不同与元族民的新的行为习惯——元习惯中适应新环境行为模式得以保存,不适应的弃用。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新的适应性行为模式和元习惯整合形成一方风俗文化。

2·认知主义阐述了树怎样长的。

我对认知主义的理解:个体意识从集体意识习得,而集体意识中已经存在了人长大的一般规律,个体意识就会按照一般规律去发展个体意识本身。

3·人本主义阐述了如何让树得到最好的长大,不同的树施不同的肥。

我对人本主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需要的不同,我们应该提供个体所需要的。按需供给是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想。

自我球假设

从对四大流派对“树”的不同角度的阐述分析得:

精神分析讲的是“我是谁”;行为主义讲的是“我是怎么来的”;认知主义讲的是我“我该怎么做”;人本主义讲的是“我需要什么”。

本文试图揭开——“我是什么样的”。

“自我”在时间轴上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但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是“我”的全部,认识“自我”对我们自身发展很重要,所以本文人为的将这个点放大成球,从物理视角去剖析“自我”。

在进行物理剖析之前先先阐述一下“自我”的三个维度。

自我本身受两个内维度影响:一个是观念维度,另一个是取向维度。

观念维度将自我分为主观自我,客观自我和真实自我。

主观自我就是个体对自身经历的自我评价而得的自我;客观自我就是个体对他人评价的反馈性自评而得的自我;真实自我是个对自我评价和反馈性评价的综合性再评价而得的自我。

取向维度将自我分为利他自我,利己自我和中庸自我。

利他自我就是个体对自身内部向善的觉知而得的自我;利己自我就是个体对自身向恶的觉知而得的自我;中庸自我是个体对自身平和状态的觉知而得的自我。

自我受观念维度和取向维度的影响分析如(图1)所示。



在取向自我中“中庸自我”是“利他自我”和“利己自我”的中转点,所以假设为取向轴上的“”点;在观念自我中“真实自我”是相对稳定的,是“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形成的元价值观,所以假设为观念轴上的“”点;在数轴的(,)点上,“中庸自我”和“真实自我”重合,为了更直观的分析,本文人为的将这个点放大成圆,并进一步解剖了这个点;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数轴把“自我”分成了四个区域:受利他自我和主观自我影响的“利他主观自我域”;受利他自我和客观自我影响的“利他客观自我域”;受利己自我和主观自我影响的“利己主观自我域”;受利己自我和客观自我影响的“利己客观自我域”;原点的剖析图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原点中存在向四周扩散的元动力。

利他主观自我(域)就是个体对自身经历中向善部分的自我评价而得的自我。其他“域”和下文中相关的“域”不再一一解释,同“利他主观自我(域)”,就是结合两个相关“自我”概念的解释而得。

自我除了受内维度的影响之外,还受时间这个恒定的外维度的影响。

时间维度将自我分为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

过去自我是个体对自身过去的回忆而得的自我;现在自我是个体对自身现状的感知而得的自我;将来自我是个体对自身可能会如何变化的想象而得的自我。

自我受观念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影响分析如(图2)所示。



时间自我中现在自我是过去自我和将来自我的转折点,所以将“现在自我”设为时间轴上的“”点。

自我受取向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影响分析如(图3)所示。



结合三维度的对自我影响的两两图示分析,得出自我受三个维度同时影响的“自我球”,如(图4)。



自我球就是上文中所述人为放大的时间轴上的“自我”点。

图中S轴是时间轴;G轴为观念轴;Q轴为取向轴;Z点是自我球的中心,是三轴的交点,其含义是“现在真实中庸自我”;三个平面轴和自我球相交,形成三个圆面:SG圆面,SQ圆面,QG圆面;

指向过去的事件是个体不可再作为的,是消极(不作为)的本源;

指向将来的事件是个体可作为的,是积极(作为)的本源;

指向主观的事件是个体发自内心喜欢做的,是愉快的本源;

指向客观的事件是个体被迫做的选择性作为,是痛苦的本源;

指向利他的事件是个体想让别人愉快而做的事件,是善的本源;

指向利己的事件是个体想让自己愉快而做的事件,是恶的本源;

所以:

QG圆面将自我分成了与“过去自我”相关的“消极半球”和与“将来自我”相关的“积极半球”;SG圆面将自我分成了与“利他自我”相关的“向善半球”和与“利己自我”相关的“向恶半球”;SQ圆面将自我分成了与“主观自我”相关的“愉快半球”和与“客观自我”相关的“痛苦半球”;

当三个圆面同时分割自我球时,可以得到(图4)中ABCZ体,我把这个体称为西瓜体(拿个西瓜用刀像图中的圆面切割西瓜,三刀过后的西瓜瓣就是我所说的西瓜体)。图中ABCZ西瓜体与过去自我,利己自我,客观自我都相关,所以我把它称为消极向恶痛苦西瓜体,简称消恶痛西瓜体。和消恶痛西瓜体一样的西瓜体还有7个,和消恶痛西瓜体一同组成了自我的八个人格体:

积善乐西瓜体,积善痛西瓜体,积恶乐西瓜体,积恶痛西瓜体

消善乐西瓜体,消善痛西瓜体,消恶乐西瓜体,消恶痛西瓜体

在上文中,我们对三维度对自我的影响进行了两两分析中,数轴的交点是个圆,但进行球体分析时,又变成了点。这里再展开,将球心放大成球,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内部有现在自我,真实自我和中庸自我。参照(图1),(图2),(图3)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在自我中有“苦乐”和“善恶”成分;真实自我中有“积消”和“善恶”成分;在中庸自我中有“积消”和“苦乐”成分,球心内本身具有向外扩散的能量。但有个点是相对不动的,这个点就是现在真实中庸自我。其实(图4)也可以表示上文中所述自我球的球心。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大小两个自我球。大球的中心我称其为“原我”;小球的中心我称其为“元我”。小球除其球心以外的部分,定义为凌驾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外部环境事件刺激大自我球,小自我球做出内部反应(除元我以外的部分进人西瓜体,也就是凌驾自我进入西瓜体),将反应传递给大自我球做出外部反应,当刺激消失时,小自我球(凌驾自我)又回到大自我球的中心。

其实西瓜体就是个体本身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描述性总结,也就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意识的两个部分,思维模式指向记忆中的描述性记忆,行为模式指向记忆中的操作性记忆。



推论1:三个人遇到同一事件,凌驾自我的反应位置分别为L1,L2,L3(如图5)

L1T>L2T=L3T

我们可以发现L1和L2都处在积极向善愉快西瓜体中,L3处在积极向恶愉快西瓜体中,

L1,L2,L3的积极强度和愉快强度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善恶强度。

L1的向善度大于L2的向善度,而L3有的是向恶度。

三人在处理事件时拥有同样的积极性和愉快感。

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凌驾自我具有长大性,长大的过程就是个体意识通过学习集体意识,原本处在个体潜意识中关于“自我”的部分进入了个体意识中的“自我”,凌驾自我对真实自我的觉知的更多的过程。凌驾自我在处理事件时,离元点更远,处理事件的方法就更多,说明觉知的更多(注:这个更多是相对的,因为个体真实自我存在遗传因素上的差异,这里假设遗传因素是相近的。)。觉知程度用凌驾自我到元点的距离表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人的觉知度之间的关系为L1Z>L2Z=L3Z。在同一西瓜体中觉知度的大小差异很好理解,因为与学的多少正相关。在现实生活中,集体意识是不同意识相互对立存在的,同样关于“自我”的积极与消极,愉快与痛苦,向善与向恶也是同时存在的,个体意识在学习集体意识的过程中,尽管习得的量是一样的,但性质不一定一样,所以就造成了在凌驾自我的觉知度是一样的,但凌驾自我在不同的西瓜体中。在一个足够大的群体中,假设每个人对同一事件的凌驾自我的觉知度是一样的,所有人的凌驾自我放在同一个自我球中,会呈现出凌驾自我球面。这个球面就是集体觉知内涵(包括所有个体的觉知内涵。)。

推论2: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事件,凌驾自我的反应位置L1,L2,L3(如图5)

这说明凌驾自我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个体的个人意识对集体意识(集体意识也是不断变化,部分集体意识消退进入集体潜意识,部分集体潜意识会被集体意识习得)的学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凌驾自我对真实自我的觉知度同样也会变化,一般会增加,但也会有消退(重大事件的发生,凌驾自我反应冲突导致凌驾自我重认真实自我,部分觉知消退)。

时间上,L3在L1之后,L1在L2之后,L2到L1是正常发展,但在L1到L3的时间段中,发生了重大事件,导致觉知度和觉知内涵突变,所以L3出现了,L3消退的是原本主导内涵的觉知,而形成相对立内涵的觉知。

推论1说明凌驾自我的反应位置受感知度和感知内涵影响。

推论2说明凌驾自我是随时间的发展是变化的。

两个假设同时说明凌驾自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有两个不同视角。

觉知内涵就是自我对事物(事件或者物体)的综合表述(不同性质综合表述),在表述中决定凌驾自我在西瓜体位置的表述为主导觉知内涵。觉知度就是综合表述内容的多少。

自我球假设的意义

为研究“自我”提出了物理学研究视角,之前大多是哲学和生物学视角。

自我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拿吃饭这个事件在不同时间和情景中的变化举例:

个体有向乐避苦的本能,就导致了愉快半球的相对的稳定性,痛苦半球的易变性(不改变个体认知,个体就会受本能驱动)。

(2)叛逆形成过程

小时候我们听话,是因为我们的父母能给予我们想要的——“来,吃块糖”,“走,去吃肯德基去”,“去,玩吧”;当我们长大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原本的奖励物,有了免疫力,当父母给我们原本的奖励时,我们会觉得父母要我们做的和奖励不对称,所以我们就不想再听话;父母如果不知道我们真正要什么的话,他们还是一贯的要求我们听话,而我们因为原本的习惯听话的惯性,尽管内心不愿意听话,但还是听了话;一次又一次,积累了不满,终于有一次爆发——不听话;正是因为不听话,我们得到了自我奖励——自由;一次又一次的强化形成习惯(习得的惯性),当父母合理要求时,我们还是以习惯应对——不听你们的——叛逆形成。

叛逆的根源——痛苦与愉快不平衡;叛逆的本质——不同个体觉知内涵的不同,觉知度的不等。觉知内涵决定了觉知度,觉知度影响新觉知内涵的习得,代沟就是由于觉知内涵的不同,觉知度的不等造成的。

(3)我对“小气”的觉知转变

高中的时候有人说我小气,当时我很难过,我明明知道自己不小气,但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会说我小气。后来我分析:那时一块巧克力对于我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而言是奢侈品,而对于一个家庭富裕人家的孩子而言就是普通的零食而已。他给我吃,那叫分享;而我不给他吃,也不是小气,因为我一个月可能就只能买得起那一块。这是由于我和别人对同一事物的觉知内涵不一样。我的觉知内涵:巧克力好吃,但我一个月只能买一块,不想分享;他的觉知内涵:巧克力好吃,我每天可以买好几块,可以分享。对巧克力的觉知度我们是一样的:巧克力好吃。

结束语

很多人不是因为自己具备能力而自信,而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他自信而自信;人与人之所以出现矛盾,不是因为矛盾事物本身,而是对矛盾事物的不同理解——也就是觉知内涵和觉知度不一样。

自我球就像地球一样是不断运动的,内部也是不断变化的,但在某个时间点是静止的,就像日常生活中照片一样的静止。“自我”是什么样的,“拍”一张“照片”细细的观察一下,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2022年度中国直销十大新品品类

下一篇:欧科亿:具备产业协同优势,受益中高端刀具市场国产替代加速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2022005879号-1 )

GMT+8, 2024-6-1 16:13 , Processed in 0.200859 second(s), 4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